现在是: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评建动态 > 正文
评建动态

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

时间:2018-05-10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点击次数: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2018年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要发布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也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家知道,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基础平台,要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标准是基础。

我们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有一句话“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有了标准才能有遵循,才能有衡量的依据,才能去监管,所以高校专业的教学标准非常重要。需要告知大家的是,这次颁布的标准,也是我们国家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我们还专门请到了三位重量级的专家代表,一位是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主任,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主任,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主任。

正式介绍相关内容之前,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宣传小片。

下面,我们请吴岩司长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部党组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行动,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国标》的有关情况,分五个方面:一是《国标》研制的简要情况;二是为什么要研制《国标》;三是《国标》研制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突出的特点;四是《国标》的主要内容;五是《国标》颁布后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第一,《国标》研制的简要情况。

研制《国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可以说是浩繁巨大。2013年4月起,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国标》的研制工作,前后历时四年多,先后组织了几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参加《国标》研制工作的专家教授达五千多人。《国标》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布点。

第二,为什么要研制《国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最大关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制订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是回应总书记的最大关切。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正像陈宝生部长所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们颁布《国标》,应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非常重要,是天大的事。

第三,制订《国标》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突出的特点。

《国标》的研制,我们紧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先进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把握三大基本原则,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学生中心。《国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二是突出产出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叫做“五个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首次颁布的《国标》还有三大特点

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形象地概括为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所谓“自选动作”就是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

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

三是既有“定量”又有“定性”。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方向要求,同时注意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首次颁布的《国标》92个专业类中,都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更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德才兼备、德学双修。

第四,《国标》的主要内容

国标的主要内容有八大个方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有特点,但是他们也有共通、共同的规律和基本内容,《国标》的内容、形式、体例上,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概述。每个专业类都明确了该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二是适用专业范围。明确该标准适用的专业。三是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对各高校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四是培养规格。明确该专业类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分、总学时,提出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五是师资队伍。对该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具体要求。六是教学条件。明确该专业类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资料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量化要求。七是质量保障要求。明确该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八是附录。列出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并对有关量化标准进行定义。

第五,《国标》颁布后的工作打算。

宝生部长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想再加一句,“标准为先、使用为要”。立标准很重要,使用标准,让标准发挥“以标促建、以标促改、以标促强”更重要,决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我们通过一套组合拳,不仅立标准,而且要让标准使用起来。

一是让教指委用起来。按照规定,今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进行换届,我们要成立2018-2022年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一届教指委共有119个,将由数千位高等学校和相关行业的顶级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国标》学好吃透,用《国标》指导全国高校开展专业建设,使教育部119个教指委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

二是让高校动起来。《国标》涵盖了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目前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到56000个专业点。《国标》颁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

三是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教会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的重要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们将根据《国标》,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要求,我们今年要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专业名单,同时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长期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续梅】谢谢吴岩司长,下面请何雅玲主任介绍能源动力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情况。

【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高度重视《标准》研制工作,将其作为本届教指委的第一要务,广泛调研、充分发动、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现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第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高站位确保高质量。

2013年9月,在本届教指委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充分讨论、凝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一是要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科特点。二是要把握好标准定位,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三是要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上述三方面要求集成到一个标准中来。四是要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为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自主设计留有空间,鼓励专业特色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五是要注重相关标准的衔接,既考虑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衔接,又体现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

第二,面向世界广泛调研,立足中国深入分析。

我们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情况。同时,对全国设有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的216所高校,开展了全覆盖的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使我们的标准研制能够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合理、符合实际。

第三,五次会议、五易其稿,持续提高《标准》质量。

工作启动之后,教指委先后组织了五次会议深入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一是在西安交通大学所起草《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经教指委主任工作会议讨论形成了《标准》第二稿。二是先后两轮召开教指委全体会议开展研讨,并要求委员在其所负责的有关高校内广泛听取意见。三是在全国范围,教指委组织召开了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广泛听取了来自120余所高校的400余名参会代表意见,形成《标准》第三稿。四是面向全国200余所设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高校进一步征求意见,修订形成《标准》第四稿。五是专门邀请了16位教指委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及本科教学管理专家等,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逐字斟酌、逐句讨论、逐条修改,形成了《标准》第五稿,即上报稿。

总的来说,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要求的: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开展调研、深入研讨论证、仔细研读把关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指委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共识、提高了影响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从向别人学到逐渐向创新引领迈进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出这个《标准》,必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也正在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谢谢。

【续梅】感谢何院士,下面请王广谦主任介绍经济学类《国标》研制情况。

【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

大家好,很高兴代表经济学专业类教指委向大家介绍经济学类《国标》研制的有关情况。

2013年,本届教指委成立的时候,部里就要求本届教指委将研制《国标》作为重中之重,必须高质量完成。标准研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定《国标》研制的基本原则、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教育部高教司先后开了很多会议,与经济学相关的几个主要会议包括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类教指委秘书长工作会议,然后开了个经管法专业类标准研制工作会议,讨论标准研制工作的方案和标准框架。为了统一经济学门类所属的4个专业类标准的研制思路,还专门召开了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这四个专业教指委的联席会议。

第二阶段充分调研、详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文本。经济学类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标准研制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规划,教指委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大政方针、调研分析经济学类专业教学基本状况,以及现有专业规范的执行情况,研讨了国际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标》的初稿,并向教指委全体委员以及委员所在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教指委又对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面向所有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的高校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讨论稿。在教指委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高校经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对讨论稿进行了审议,修改完善以后形成《国标》的送审稿。

第三阶段对《国标》送审稿进行审读、把关,形成了终稿。高教司专门成立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审核专家组,召开了人文社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议工作会议,多次对标准进行了再审核再把关,其中经济学类的《国标》在审读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高教司专门请相关专家到司里来,认真细致地研讨。经济学类《国标》,经过五送五审最终定稿。

总之,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全体教指委委员以及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的高校专家广泛参与,《国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标准紧扣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突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对本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8个方面做了明确要求,既是高校设置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准入标准,又是指导经济学类专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建设标准,还是衡量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和评价标准。本标准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以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功能定位,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给高校留了很多空间,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属性,选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也体现了高校特色。

比如标准设计了“4+4+X”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第一个“4”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选开的必修课程,既体现了各专业培养的基本属性,又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特色预留了空间。

我们相信,《国标》的颁布实施一定会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基固土,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指导和规范,为实现中国特色、水平的高等教育提供引领和保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