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闭环育人体系激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动能
——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⑥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对我校立德树人成效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体检,整改落实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工作方针,对整改进行了“回头看”,旨在检验成效、凝练经验、建立长效。为此,特策划推出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聚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思政教育、创新就业、质量文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九大工程、培养特色九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我校整改后的新进展、新成效、新风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这既是一次整改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动员号角。我校将以此次“回头看”为新起点,巩固整改成果,深化内涵建设,奋力开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西京学院以“需求导向、问题靶向、实效引领”为原则,从实践教学提质、实验室升级、产教深度融合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教学-实践-产业”闭环育人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提升。
从“课堂灌输”到“实战淬炼” 应用型能力看得见
学校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业真实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革新+基地优化+项目驱动”,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比重显著提升。学校修订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不低25%,医学类专业40%,经管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15%。工科类专业从“专业综合实训(设计)” 中分离独立实验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数量;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应用型导向,落实“双导师”制,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为基础的选题比例50%,理工类专业60%,且选题多来自企业一线真实问题。
基地“瘦身”升级,使用效能翻倍。学校修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淘汰不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基地439个,新增优质基地84个,将原687个基地优化为332个,本年度201个基地开展实习工作,利用率达66%。各学院聚焦产业需求共建特色基地,传媒学院与宝鸡凤翔、周至集贤镇等共建5个乡村振兴直播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主播”模式,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额提升50%;土木工程学院与陕建四建集团、西安天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智能建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击BIM建模、智能施工管理等前沿场景。

项目驱动育人,竞赛成果丰硕。学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行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项目。机械工程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引入智能制造真实项目,学生参与“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传媒学院直播产业学院新增特色人才培养项目《非遗布艺口金包》《抖音好物分享》《宜君皇后生态水果直播》《冰峰饮品直播运营》等实践项目。近三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人数逐年增加,2025年学生参与率在80%上,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79项,省级1167项。“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蔚然成风。
从“教学辅助”到“产教枢纽” 硬件软件双赋能
学校围绕“硬件投入、软件提升、管理优化、文化培育”四个维度,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将实验室建在产线上,打造跨学科创新实践平台。
硬件迭代,适配产业发展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更新扩建实验室,淘汰传统物理机房,建设云桌面系统;构建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设备预约、使用监控智能化。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新增“混凝土耐久性加速试验系统”等产业级设备,陈列以色列抽水蓄能电站、引汉济渭秦岭隧洞等重大工程实体模型,引入桌面级3D打印技术演示区;商学院投入100万元建设“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传媒学院建成陕西高校首个“乡村振兴虚拟直播平台”,配套智能直播机器人、数据看板等设备,支撑多场景实践教学。

多措并举,优化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阵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效能。学校建立“日常考核+学年考核”双轨评价体系,确保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日常考核采用“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覆盖实验室日常管理、教学活动开展等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学年考核以“实验技术员大练兵”为载体,对队伍专业能力、业务水平进行全面检验,形成“以练促学、以练促改”的良性循环。围绕队伍建设核心痛点,学校出台四项重点整改措施,推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高质量发展。一是将队伍建设纳入教师发展整体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保障建设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二是加大引进与培养力度,优化专职人员结构,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三是聚焦职业成长需求,提供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全方位支持,鼓励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历层次,拓宽发展空间;四是建立“一对一”导师制,为每位人员配备高级职称导师,同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助力其明确职业规划、提升业务与科研水平。

文化培育,营造创新氛围。实验室增设科研成果与人才队伍展板,展示高水平论文、专利、重大项目等成果,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通过“讲解员讲解+实物观摩+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工程技术魅力与科研严谨性,将实验室打造成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学术熏陶于一体的育人阵地。
从“浅层对接”到“深度协同” 共建共享提质效
学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育、校企互访”,破解校企共建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难题,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产业学院领航,共建资源规模化。2024年度已建成6个产业学院,其中1个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2025年,会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3个新申报产业学院稳步推进。机械工程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23门,校企共建教材6门,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包175个。商学院以两个产业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拓展,依托“企业导师进课堂+真实项目进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学校新建校外实习基地3个,新增校企联合实践课程2门。电子信息学院根据大华公司的行业经验和实际需求,学院对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进行了系统优化。新增了《AIOT智慧物联系统技能实训》《AI算法训练技能实训》《机器视觉技能实训》等特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课双师”共育,教学质量升级。为提升教学质量与产业适配度,学校制定《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校企联合师资团队,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协同授课。商学院选派7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引入6位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中,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训指导;机械工程学院定期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参与生产实践以丰富教学内容。“双师型”师资队伍让课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学生取证率、岗位适配度显著提升。

校企互访常态化,合作闭环成型。建立“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西咸集团牵头多家企业来校考察,围绕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联合课题研究;土木工程学院赴陕建四建集团开展合作交流,达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学生就业多项共识,已有优秀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合作企业。
从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到实验室硬核升级,从产业学院领航到校企协同深化,西京学院以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持续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难题。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枢纽作用,深化“政企校”三方联动,推动更多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能。